猎鹰动态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猎鹰动态

【万民观点】立法完善锂电池安全管理体系刻不容缓

更新时间:2025-04-22 关注:85


标志

日前,笔者参与调查了一起致3人遇难、2人重伤的家庭火灾事故。经技术鉴定,事故原因确认为无人机锂电池热失控引发。当前,锂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等显著技术优势,已广泛融入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在锂电池为生活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时,其潜在安全风险也呈现显性化、常态化的趋势。近年来,电动自行车、新能源汽车等广泛应用锂电池的部分领域频发火灾事故,暴露出其在日常应用场景中存在显著安全管理漏洞。通过立法手段完善锂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案例】

无人机充电致一家3死2伤

3月20日,笔者参与调查一起家庭火灾事故。当事人购买了一台无人机,当天在陪孩子飞行完毕后,晚上将无人机放置在客厅布艺沙发上充电。午夜时分,无人机锂电池发生热失控引发火灾,客厅大火阻断了逃生路线,致使一家人3死2伤。


无独有偶,当天香港航空由杭州飞往香港的HX115航班因客机舱内行李架起火而改道降落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据媒体报道,事故原因疑似行李架内的充电宝着火引发。事故发生后,香港特区政府民航处3月24日发布消息称,自4月7日起,乘客不得在航班上使用外置充电器为其他便携式电子装置充电,或为外置充电器充电,以及不得把外置充电器放置于行李架上。


【现状】

锂电池火灾事故频繁发生


锂电池具有诸多技术优势,如高能量密度使其能在较轻重量和较小体积下存储大量电能;长循环寿命意味着可反复充放电多次而保持性能稳定;低自放电率则让其长时间闲置后仍能迅速投入使用。正因如此,锂电池产品已广泛渗透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社会配备锂离子电池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超5000万辆,手机、智能手表、充电宝、笔记本电脑、电动平衡车/滑板车、消费级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产品锂电池装配比例接近100%。此外,儿童电动玩具、便携式医疗设备等产品均有较大比例装配锂电池。


随着锂电池的广泛应用,由锂电池导致的火灾事故也呈上升趋势。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自2018年以来,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的年增长率约为20%,至2023年已累计达到2.5万起。大多数电动自行车火灾源于电池故障,其中锂电池相关的事故占比超60%。电动自行车可谓锂电池安全事故的“重灾区”。


此外,手机、无人机、智能手表、电动平衡车等消费电子产品及新能源汽车,也均发生过多起由锂电池导致的人员伤亡事故。尽管事故多归结为废旧电池以次充好、违规改装、用户使用不当等原因,但锂电池的本质安全因素也不容忽视。


【特性】

锂电池火灾猛烈快速难扑救


锂电池按照其正极材料分类,可分为钴酸锂、锰酸锂、镍钴锰酸锂、磷酸铁锂等,其中,钴酸锂电池常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磷酸铁锂电池广泛用于储能和电动车领域,这二者在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


目前,使用液体电解质的锂电池占市场主导地位。其电解液和电极材料均具可燃性,且内部化学结构在过充、短路、挤压等情况下易引发热失控,导致燃烧或爆炸。由锂电池引发的火灾具有较强破坏性,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主要由锂电池火灾的特性所决定,其火灾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燃烧速度快且温度极高

锂电池一旦起火,内部的化学反应在失控时会迅速释放大量能量,火势可在数秒内迅速蔓延。根据NFPA(美国消防协会)的实验数据,锂电池燃烧时外部温度可达283℃~1090℃,内部温度甚至高达572℃~1121℃,远超常规火灾的温度。


二、伴随爆炸和有毒气体释放

锂电池热失控时会分解出可燃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和有毒气体(如氟化氢),局部混合后易引发爆燃,同时释放的毒气可导致窒息或化学灼伤。


三、扑救困难且易复燃

锂电池在热失控后,内部的化学反应会持续进行,常规灭火剂如干粉、二氧化碳等对锂电池火灾的效果有限,无法从根本上抑制火灾。目前常见扑救手段一般使用大量水或不可燃液体进行持续冷却灭火,或用泡沫覆盖电池表面,隔绝氧气阻止燃烧。即使表面明火被扑灭,电池仍可能因热失控持续发热并复燃。


针对锂电池本质安全提升,当前行业正采取多种技术改进方案,包括研发更稳定的正极材料、使用不易燃固态电解液、提升电池包热失控阻隔技术、完善电池状态智能预警及主动防护功能等。在火灾应急处置方面,也有多种技术创新探索,包括新型灭火剂研发、灭火系统智能化改进以及水雾与惰性气体(如全氟己酮)协同策略方案研究等。但整体而言,锂电池安全性能提升与火灾防控仍处于“技术突破-标准制定-产业转化”协同推进的初级阶段,尚未完成系统性突破。


【分析】

安全与应用需求矛盾突出


当前,锂电池本质安全水平与火灾防控技术的局限性,与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的高速增长需求形成了显著的结构性矛盾。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4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其中纯电动车占比超70%(2209万辆)。全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25万辆,同比增长51.49%,占新车总量的41.83%。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攀升,地下车库作为主要停放与充电场所的消防安全隐患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产业安全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锂电池火灾的热失控传播特性决定了其在地下车库场景下的系统性风险。现有地下车库消防设施多针对燃油车设计,其灭火系统以水喷淋和泡沫灭火为主,难以应对锂电池火灾的高温(超1000℃)和有毒气体(如氟化氢、一氧化碳)释放等特殊风险。地下车库通风系统无法有效及时排出锂电池火灾产生的高浓度烟雾和热量,导致火灾发生时易形成“烟气积聚-温度攀升-火势蔓延”的恶性循环,进而引发相邻车辆的链式反应,形成“火烧连营”的灾难性后果。更严重的是,火灾产生的高温可能导致承重结构(如钢筋混凝土柱)强度下降,增加建筑坍塌风险,威胁整个建筑的安全性。


地下车库场景下的锂电池火灾风险已超越单一技术问题范畴,演变为涉及建筑结构安全问题(高温对混凝土结构损伤)、公共安全治理问题(火灾引发的群体性恐慌与次生灾害)、产业稳健发展问题(极端新能源汽车事故冲击消费信心)、应急管理能力问题(现有救援体系对新型火灾的适配性挑战)等多维度系统性风险。


针对地下车库新能源车辆的停放、充电引发的消防安全隐患问题,因现行法规未明确具体要求,各地管理措施参差不齐。目前,地方出台地下车库新能源车辆停放充电安全管理政策的主要有江苏省、深圳市、常州市等地。大部分地区对新能源车辆在地下车库停放和充电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处于监管缺位状态。此外,还有部分物业管理单位自发采取“一刀切”措施,禁止地库停放新能源车辆,引发广泛争议。


【管理】

锂电池安全管理存在显著短板


事实上,针对锂电池安全,我国已在加速构建部门规章、国家标准、行业规范、重点领域专项管理措施等多层次的管理体系。


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工信部近日发布新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新标准修订了热扩散测试的技术要求,由“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修订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进一步明确了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同时,新标准新增底部撞击测试,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该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替代旧版标准(GB 38031-2020)。


在电动自行车领域,公安部2018年发布《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应急管理部2021年出台《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要求严禁在建筑内的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车或者为电动车充电。此外,在国家标准层面,《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GB 43854—2024)2024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规范不仅规定了电动自行车电池单体的安全要求,还从电气安全(包括过充、过放、外部短路、温度保护等)、机械安全(包括挤压、加速度冲击、振动等)、环境安全(包括低气压、温度循环、浸水等)等七个方面设置了电池组的产品安全准入门槛。新修订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也将于2025年9月1日替代旧版标准(GB 17761—2018)。我国去年还组建全国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专班,将打击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溯源追责作为重点工作内容。


在便携式电子产品、储能系统等领域,《电动平衡车、滑板车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技术规范》(GB 40559—2024)将于2025年8月1日替代旧版推荐标准(GB/T 40559—2021),新制定的《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GB 44240—2024)也将于2025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前,《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技术规范》(GB 31241-2022)已于2024年1月1日起替代旧版强制标准(GB 31241-2014)。
行业规范方面,2024年6月工信部新修订的《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发布实施,从生产端强化对锂电池生产工艺、产品性能、安全管理等的规范性要求。


运输是锂电池安全防范的重点领域。当前,我国锂电池运输安全监管体系由国际规范、行业标准及部门文件构成,包括《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规则》(JT/T 617)《船舶载运锂电池安全技术要求》(JT/T 1543—2025)、《联合国危险物品运输试验和标准手册》第3部分38.3款(UN38.3)以及《关于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运输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的若干措施》《关于消费型锂电池货物铁路运输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但管理体系整体呈现多源化、临时性、效力低等特征。


整体来看,锂电池安全监管依据分散于技术标准、行业规范甚至多部门联合通知、地方规定之中,缺乏系统性的法律约束,存在明显的立法层级短板。这导致在锂电池安全具体管理过程中,职能部门管理权责边界模糊。在针对部分造成重大伤亡或财产损失事故的执法过程中,只能引用《刑法》关于防火危害公共安全、《消防法》过失引起火灾等兜底条款作为支撑,对于违规生产、非法改装等行为缺乏明确的罚则。这也致使生产、使用、回收等关键环节的风险隐患不断累积。


【建议】

构建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


锂电池与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同属于具有潜在燃烧爆炸安全隐患的物品,均需严格管理。我国针对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构建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组成的三级监管体系:在法律层面,《安全生产法》明确将两者界定为危险物品,且《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草案)》已公布并征求意见;在行政法规层面,两者分别制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在部门规章层面,两者均配套出台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并实施专项目录管理制度,形成了覆盖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全链条的闭环监管机制。


鉴于锂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品的广泛应用,建议在国家层面针对锂电池尽快开展立法工作,制定行政法规《锂电池及其应用产品安全管理条例》。作为上位法,该条例应明确规定锂电池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责清单;同时,配套完善部门规章、行业规范及重点领域专项管理措施,构建全链条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将锂电池全生命周期(包括生产、储运、使用、回收等环节)纳入统一的管理框架之下。针对具体法条制定,建议如下:


一、建立产品终身追溯机制


通过在锂电池产品上植入唯一标识代码,实现对锂电池从生产、销售、使用到回收处理等全流程的信息记录和跟踪。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以通过追溯系统迅速查明问题源头,明确责任主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二、实施差异化管理


根据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应用场景等因素,实施差异化管理策略。对于能量密度较高、应用于高风险场景(如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的锂电池,制定更为严格的安全标准和管理要求;对于能量密度较低、应用于相对低风险场景(如小型消费电子产品)的锂电池,可适当降低管理强度,简化管理程序,豁免部分许可要求。通过差异化管理,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合理配置监管资源。


三、设立回收强制标准


明确规定锂电池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以及相关回收企业在废旧锂电池回收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废旧锂电池回收网络,规范回收处理流程,确保废旧锂电池得到妥善回收和安全处理,杜绝翻新流入市场埋下安全隐患。


四、重点应用领域专门管理


针对锂电池的重点应用领域,如新能源汽车、储能行业等,制定专门的管理法规或实施细则。结合其行业特点,从技术标准、安全规范、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专项立法,保障重点应用领域的安全稳定发展。


五、强化应用端监管与执法保障


从锂电池的应用端监管入手,为执法部门提供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细化应用端各场景下的安全检查标准、执法流程、罚则条款,确保执法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强化法律威慑力。建立多部门协同执法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形成监管合力,严厉打击锂电池应用过程中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制定上位法构建锂电池全链条安全治理体系,是推动锂电池安全管理从碎片化监管向系统化治理转变的必要举措。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对锂电池全生命周期各环节进行规范,能够有效提升锂电池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安全风险,促进锂电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